閱讀提示 從普通焊工成長為核電焊匠,彭存利不僅參與、見證了我國核電事業(yè)發(fā)展的全過程,還培養(yǎng)出了一批“核級焊工”。在彭存利的眉尖和眼睛之間,有一道淺淺的疤痕,那是焊槍給他留下的“烙印”。在他的身上,30多處這樣的“烙印”,成為這位核電焊匠閃光人生的注腳。
田灣核電站
從我國自主設計建設的首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到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核電站,順著全國勞動模范、中核集團二三公司秦山分公司副總經理彭存利的足跡,可以繪出一幅中國核電建設路線圖。
36年來,這位核電焊匠先后參建了秦山一期、秦山二期、大亞灣等5座核電站,參與了方家山、福清、田灣等20臺核電站機組的焊接支持、管理,他培養(yǎng)出的近千名核電焊工正在飛濺的焊花和閃耀的弧光中,為核電事業(yè)的“國之重器”奉獻青春。
在彭存利的眉尖和眼睛之間,有一道淺淺的疤痕,那是焊槍給他留下的“烙印”。他的身上,有30多處這樣的“烙印”。
彭存利(受訪者供圖)
工號263
263,這是從1986年起就專屬于彭存利的工號,直到2005年他放下焊槍離開一線,20年間,這個號碼跟隨彭存利的腳步,烙印在了5座核電站的管道上。
在管道上“簽名”是核電焊工特殊的“儀式”,意味著榮耀,更代表著責任。每到這樣的時刻,彭存利總是無比激動,“焊口打上了我的工號,我的命運就和焊口綁在了一起。”
1986年6月,17歲的彭存利高中畢業(yè),正趕上我國核電建設的熱潮。從沒見過大海的他,帶著憧憬來到浙江省海鹽縣。在這里,我國自主設計建設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剛剛開工。
彭存利的父親彭龍才參加過新中國“兩彈一艇”的建設,父親那本藍色的工作證在他眼里一直充滿神秘。父親忙碌的背影和密密麻麻的工作筆記,也在彭存利心中建立起對于職業(yè)最初的想象。
拿起焊槍的瞬間,“核二代”彭存利慶幸,自己終于成了核事業(yè)中的一分子。
在一座核電站,密集布設的管道就像一條條“血管”歷經曲折通往核電站的“心臟”——核反應堆,高輻射、高流速、高溫、高壓的介質不舍晝夜地在管道中流淌。核電焊接質量直接影響核電工程的安全和壽命,對焊工技術要求十分嚴苛。
為了成為核電焊匠,彭存利跟著師傅李來軍苦練基本功——用廢舊鋼管反復練習焊接手法、手握磚頭練習手腕靈活度和力量……為了能多實踐、多參加培訓,他連續(xù)3年放棄了回家探親的機會。
1990年1月,技藝精進的彭存利被調往深圳大亞灣核電項目。有了過硬的基本功加持,他僅用1個月就掌握了法國的氬弧焊新工藝,他的焊接合格率連續(xù)3個月排名第一。
這期間,他還和工友們摸索出了一套焊接新方法,可以在管線間距不足30毫米、管道與地面間距不足20毫米的狹窄空間內施展絕技。
1996年,秦山核電站二期工程動工,彭存利的工號263終于出現在了主管道焊口上——只有最優(yōu)秀的核電焊工才有資格“縫合”主管道。他,距離成為焊匠又進了一步。
技藝的淬煉沒有捷徑,時間是最好的明證。7年后,秦山核電站三期工程啟動建設,彭存利帶領工友連續(xù)奮戰(zhàn)21天,創(chuàng)造了當時世界同類堆型主管道焊接工期的最好紀錄。
搶修遭遇戰(zhàn)
每當看到參建的核電站成功并網發(fā)電,造福一方百姓,自豪之情總會在彭存利心里翻涌。不過,這也意味著,他和工友們即將面臨新考驗——運行核電項目的日常檢修,需要他們進入核島內的控制區(qū)作業(yè)。
每一次搶修作業(yè)都像是一場遭遇戰(zhàn),他們的對手是輻射和高溫。
2004年,秦山三期核電站管道在檢修中,意外發(fā)現有液體滲漏。晚上12點多,彭存利接到搶修電話,火速趕到事故現場,等待他的是輻射劑量高、焊接區(qū)域小、焊接難度大的作業(yè)環(huán)境。
觀看故障照片、分析原因、研究方案……彭存利帶頭沖進事故現場,直到凌晨2點多,才終于完成搶修任務。
然而,當他洗完澡,換上衣服準備回家時,卻怎么也無法通過核電站的檢測儀器。他只得又重新把身體清洗了一遍,但如此反復折騰了5個來回,卻依然無法通過檢測。
“你身上肯定還有放射性物質殘留。”核電站物理保健處的工作人員用設備在彭存利身上手動排查,最終發(fā)現污染物在他的內衣上。
原來,當時的焊接位置必須躺下仰焊,全神貫注的彭存利根本沒注意到有無色透明的液體滴落,竟然還穿透了厚厚的兩層防護服。
第二天,彭存利的妻子無意中聽說了這件事,兩行熱淚奪眶而出……
每一次檢修焊接都是對耐心和意志的磨煉。
一次,檢修任務需要鉆進罐狀容器焊接,時間緊、任務重,設備結束運行來不及降溫,彭存利就第一個鉆進了罐子里。當時罐內溫度接近60攝氏度,人在里面喘氣都困難,單人作業(yè)不到5分鐘就得換人。就這樣,他和兩名工友輪流作業(yè),用了1個多小時終于完成了任務。
內心的召喚
一直以來,常年“漂”在外地都是彭存利的工作常態(tài)。不過,他從4歲起就跟隨“核一代”的父輩走南闖北,耳濡目染之下,老一輩核電人“國家需要”“企業(yè)需要”的情懷,已經成了他內心的召喚,“核事業(yè)有需要,我就愿意全力以赴。”
2008年,企業(yè)核電焊接人才缺口嚴重,彭存利被調任新崗位,負責“核級焊工”的培訓和管理。
彭存利是國內最早提出“核級焊工”概念的專家之一,他在2006年撰寫的調研報告中,根據核電施工特點和技術要求,將“核級焊工”分為4個等級:核級管道焊工、管道焊工、支架焊工、初級焊工。
不久,“核級焊工”的規(guī)范化管理被寫入核電行業(yè)標準。
在彭存利的描述中,“核級焊工”的成長過程艱苦而漫長——需要取得《特種作業(yè)操作證》和《民用核安全設備焊接人員證》,并達到技能穩(wěn)定水平,這至少需要5年時間,想要成為能焊接主管道的佼佼者,更是萬里挑一。
因此,在傳授技能之前,彭存利更注重培養(yǎng)徒弟們對核電事業(yè)的情感認同。他希望,徒弟們也能聽得見那份內心的召喚。
10多年來,依托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彭存利與四川核工業(yè)技師學院、海鹽縣理工學校等職業(yè)院校深度合作,為核電建設培養(yǎng)、輸送了近千名技能人才。他的徒弟中走出了不少技能“明星”——黨的十九大代表、“大國工匠”未曉朋,中央企業(yè)“百名杰出工匠”丁凌,“全國最美青工”魏海濤……還有十幾位“全國技術能手”。
“我希望能被更多的徒弟們‘拍’在沙灘上。”今年53歲的彭存利笑著調侃道。
工作之余,彭存利有很多愛好,但他最喜歡的還是釣魚。“釣魚最重要是心靜,做好每項工作,也必須先靜下心來。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芳華。”彭存利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