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
● 2015年,戴斌所在的云南國際公司230千伏老撾北部電網工程總承包(EPC)項目部被南方電網公司記集體一等功
● 云南電網公司2017年先進(生產)工作者
● 南方電網公司2022年五一勞動獎章
在柬埔寨21天、國內28天,2022年4月19日,戴斌結束了周轉三地的隔離,終于見到了剛出生不久的小女兒。此時,距離上次與家人相見快一年。對此,他的心里不無遺憾愧疚,但也無悔于彼時的選擇。
自2010年參加工作以來,不論是最開始的變電站設計員崗位,還是如今作為云南國際公司柬埔寨代表處總代表,戴斌將認真和專業(yè)融入每一張圖紙、每一個報告和每一次談判中。年平均駐外時間300多天,他的工作足跡遍布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參與了多個重大電網互聯(lián)互通項目,尤其是在扎根柬埔寨七年的時間里,為深化中柬電力合作和人文交流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不負重托 敢于擔當 做中柬電力合作的推動者
2016年底,戴斌接到工作安排,前往柬埔寨開展工作,對戴斌來說,這是全新的征程。“新到一個地方,對當?shù)赝耆涣私?,真正從零開始。”
戴斌回憶道,那時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和團隊成員一起,坐著三輪車逐一拜訪柬埔寨政府相關部門,了解市場需求。對于初來乍到的他們來說,吃閉門羹、坐冷板凳都是家常便飯,“肯定還是有挫敗感,但既然來了就得想辦法解決問題,去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
在戴斌和團隊的努力下,他們逐漸與柬埔寨外交部、能礦部、電力公司等建立了聯(lián)系,抽絲剝繭地開始了解各相關方關注點。他及時將相關信息反饋回后方,并針對柬方關注點進行剖析,為云南國際公司提出相應解決方案提供決策參考。
通過與后方部門的通力配合,順利促成了南方電網公司與柬埔寨合作伙伴在中柬兩國領導人見證下簽署合作協(xié)議。聚光燈下,凝聚了戴斌和團隊為之付出的數(shù)個不眠之夜。
親誠惠容 深耕細作 做中柬命運共同體的見證者
駐外十二載,對戴斌而言,開拓一片市場,就要融入這個國家,只有民心相通,才有電網最基礎、最堅實、最持久的互聯(lián)互通。
在柬埔寨的這些年,戴斌積極了解文化,融入社區(qū),從無到有逐步建立了云南國際公司駐柬埔寨代表處,“我希望代表處在成為南方電網公司面向柬埔寨開展電力合作窗口的同時,也通過服務當?shù)匕l(fā)展,傳遞親誠惠容、合作共贏的理念和誠意。”
電力一線牽,花開墻內外。為了增進雙方情誼,戴斌除了舉辦“春茗會”等活動,邀請柬埔寨相關部門、機構、媒體到訪代表處座談交流外,他還多了一個引以為傲的身份:柬埔寨電力培訓義務講師。無論工作多繁忙,他都堅持每個月來到柬埔寨電力公司技術學院義務授課,通過對前沿電力系統(tǒng)知識的分享,提高學生對學科發(fā)展態(tài)勢的了解,也增進了對南方電網公司、對中國電力工業(yè)的了解。
“從陌生到熟悉,從師生到朋友,中柬雙方對彼此的電力發(fā)展情況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既是技術交流,也是文化交流。”戴斌說。幾堂授課后,柬方同行便親切地稱他為“mybrother”(我兄弟)。
以此為契機,戴斌促成了云南國際公司與柬埔寨電力公司簽署培訓合作協(xié)議,為柬方培訓了250多名高級電力工程師。
攻堅克難 扎根當?shù)?做柬埔寨市場的開拓者
為了打開柬埔寨市場,戴斌帶領團隊主動作為,以人文交流、技術交流為抓手,和柬方“先做朋友,再談項目”,先后挖掘了柬東北部水電送出、色貢水電站、柬埔寨電網規(guī)劃、高龍島供電等多個項目。
在高龍島供電項目研究中,由于島上沒有供電部門,電力供應數(shù)據(jù)嚴重匱乏。為了取得真實的一手數(shù)據(jù),戴斌克服島上交通不便的難題,帶領團隊上山下海,穿越密林,挨家挨戶訪談收集用電量信息。
一個月的時間里,他帶領團隊走遍了80平方公里全島的每一個村落,認真統(tǒng)計了4000多戶居民用電量。
牽掛在心 默默付出 做國際業(yè)務的奉獻者
一項項人文交流、技術合作的開展,一次次的守望相助,“萬家燈火,中柬情深”的形象也逐漸印在了柬埔寨電力同行的心中,為公司在柬市場的項目開發(fā)奠定了基礎。這一切背后,是戴斌常年駐外的執(zhí)著堅守與付出。
2021年,戴斌剛出境,他的母親就因肩部摔傷需要手術。此時,柬埔寨疫情出現(xiàn)反彈,云南國際公司各項工作處于最關鍵時期,他只好多處委托家人朋友幫忙照料,而他只能留在當?shù)?,與團隊共渡難關。當通過視頻看到母親術后康復了,戴斌內心的自責才減少些許。
2021年以來,往來中柬的航班紛紛取消,戴斌無法按期回國照顧有孕的妻子,錯過了女兒的出生。而這一切,他從未主動向組織提出過任何困難。
“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堅持付出,一定會有收獲。”作為一名南網的海外員工,戴斌屢屢缺席家庭大事,他說,在這條征途上,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就是他的最大動力。(徐苔林)
評論